来源:读懂数字财经
过去20年,蚂蚁集团的跌宕起伏是金融供给侧变革的代表和缩影。
5671亿元,3年不到,蚂蚁集团估值缩水超过7成,蚂蚁是不是把自己低估了?
据中国证监会官网7月7日消息,近期,金融管理部门对蚂蚁集团及旗下机构处以罚款(含没收违法所得)71.23亿元。
随后,蚂蚁集团披露,为补充员工激励池以持续吸引人才,同时为进一步满足股东对流动性的需求,将以自有资金回购现有股东的部分股份,回购比例不超过总股本的7.6%。
根据回购方案,蚂蚁集团本次回购的价格对应公司估值约为5671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C轮融资估值(约9600亿元)下降约40%。
据阿里巴巴财报推算:2022年全年蚂蚁集团账面利润总计约312亿元。
也就是说,蚂蚁集团当前的估值不过是18倍PE,
而在其2020年IPO的发行价计算,A股发行总市值2.1万亿元,约50倍PE,而在此之前多家投行预测约2.5万亿-3万亿元估值。
这么大的差距合理吗?
影响蚂蚁集团估值最关键的三个因素:一个是监管的不确定性,一个是业务的性质,一个是增长性。
按照蚂蚁集团的说法:自2020年以来,蚂蚁集团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积极推进各项整改,目前已完成相关整改事项。
来自监管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尤其是这次处罚落地,它像是一个句号。
在业务性质上,蚂蚁集团是唯一一个成功在“科技”上站稳脚跟的金融科技公司,只是这种定位在IPO失败那一刻、在整改的过程中被不断稀释。
消费金融牌照、个人征信牌照、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蚂蚁集团已经难以摆脱金融的标签,而金融的一个特点就是估值低,18倍PE也在情理之中。
但真的可以将蚂蚁集团看做一家常规的金融公司吗?从增长性上讲,不大能。
过去一段时间里,蚂蚁集团的业绩在不断下滑,这种下滑是由于蚂蚁集团要主动给业务做减法,让利给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一个明证就是:几百亿现金被蚂蚁集团拿出来分红,而不是拿去开疆拓土。
蚂蚁会一直给业务做减法吗?这是不可能的。
蚂蚁开始做增量会有多大的想象力?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知道中国金融市场是多么“长坡厚雪”。
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3.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1%。
这不是万亿市场,是百万亿市场,而且百万亿还仅仅是贷款业务的市场,保险、财富管理以及蚂蚁集团可以涉足的互联网类业务还没有计算进去。
很多年前,金融的分支领域都担心蚂蚁有一天革了它们的命,如今大家似乎都觉得蚂蚁翻不起什么风浪了。
这两种观点是受客观环境影响,而导致做出的判断过于悲观、乐观。
整体而言,在监管不确定性大幅降低、金融属性确定的背景下,蚂蚁集团会逐渐开始恢复增长,当前的估值很可能是低位。
至于“逐渐”是一个多长的过程,“增长”是一个什么样的速度,是监管的态度决定的,也是蚂蚁自己决定的。
科技的定位虽然有利于估值,但不利于业务的长期成长,因为监管总会觉得:这哥们偷偷生长,不听管教,还长得太快了,不太靠谱啊。
故而在过去,监管常常或明或暗地帮蚂蚁踩刹车,怕它冲出跑道。
如今蚂蚁集团的金融业务全部进入金融监管,不再是“偷偷生长”,可以光明正大地享受阳光雨露。
在被罚消息传出的前一天,蚂蚁消金CIO刘义在一场小型分享会中提到“对我们来说,创新有个前提,就是守正嘛”。
这一点,被罚之后,蚂蚁集团也在回应中提到:蚂蚁集团将恪守使命与初心,坚持守正创新......
一直以来,蚂蚁集团都有一个争议:“蚂蚁的每一个重大创新,几乎都打了政策的擦边球。”
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问题不大,但它可以有一个更贴切的描述:蚂蚁的每一个重大创新,几乎都有政策风险,而这些创新能够成功都离不开监管的宽容。
从支付到余额宝,从芝麻信用到相互宝......“先上车,后买票”式的冒险创新一度是蚂蚁集团的主旋律。
马云曾两次说出:“如果要坐牢,我去!”一次是2004年1月,即支付宝启动之前,一次是2012年2月,即蚂蚁金服成立之前。
这个时期的蚂蚁集团不能说不“守正”,只不过相比于“守正”,马云和蚂蚁集团,都展现出了更为明显的冒险精神。
“诚恳接受,坚决服从”,面对巨额处罚,蚂蚁集团再次说出了这八个字。
在过去2年多里,这八个字蚂蚁集团说了很多次,或许,当它第一次说出这句话,守正创新就取代了冒险创新。
这代表了蚂蚁的态度,也代表了时代的交替。
蚂蚁这类金融科技或者说互联网金融公司对于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它们让传统金融业有了危机感,大大的加速了我国金融供给侧的变革——
在互联网金融搅弄风云的这20年里,各类金融业的供给大大增加,新兴科技行业和传统金融业完成了一场不可逆的金融供给侧变革。
如今,历史使命是已经完成,守正创新时代来临,颠覆论已经不是主旋律,大家都是金融公司了嘛,那什么是主旋律?卷。
卷用户、卷数据、卷规模、卷牌照......这些蚂蚁都有。(当然唯一的美中不足是依然在审批中的个人征信牌照,这也是蚂蚁集团最后、最大的不确定性,对于此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阅——《蚂蚁集团如何重塑想象力》)
所以有一种可能:此次回购,蚂蚁集团把自己低估了。
其实,蚂蚁的大股东们早就给出了这个信号——
7月9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称,集团正在考虑是否参与蚂蚁集团拟议的股份回购。蚂蚁方面透露,基于对公司长期发展的承诺和信心,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的自然人股东已自愿放弃参与回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