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代周报-时代在线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成立6年后,云顶新耀(01952.HK)靠“买买买”实现首个新药商业化。
7月27日,云顶新耀宣布,创新型强效抗菌药物依拉环素(商品名:依嘉)成功在中国商业化上市,并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开出首张处方。
依拉环素是全球首个氟环素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包括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在内的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厌氧菌等所引起的感染。作为云顶新耀首个推动至上市阶段的药物,依拉环素是由云顶新耀从Tetraphase制药公司(现为Innoviva, Inc.的全资子公司)授权引进。今年3月,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依拉环素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用于治疗成人复杂性腹腔内感染(cIAI)。
“依嘉的上市标志着公司商业化的起点。2023年是云顶新耀转型升级、价值增长的关键之年,公司从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转型成为一家商业化阶段的综合性生物制药公司,实现全产业链布局。”云顶新耀证券部对时代财经表示。
不过,资本市场对此反应较为冷淡。7月27日,云顶新耀报收22.40港元/股,仅微涨0.90%,总市值70.80亿港元。
除了依拉环素,云顶新耀预计,另一款创新药物Nefecon(布地奈德迟释胶囊,商品名:耐赋康)也将于今年下半年在中国获批。该产品同样来自License-in(授权引进)。
2022年财报显示,云顶新耀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随着更多产品进入商业化,云顶新耀能否扭亏为盈,仍有待观望。
最有潜力的新药还未上市,股价先涨一轮
今年6月以来,云顶新耀股价一路飙升。而本轮股价暴涨,与国内外IgA肾病(IgAN)市场情绪被点燃直接相关。
IgA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由IgA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异常沉积而得名。6月13日,诺华以高达3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52.86亿元)的价格收购加拿大肾脏疾病精准药物研发商Chinook Therapeutics(下称“Chinook”,KDNY.US)。而该项重磅交易最重要的标的,就是Chinook旗下的两款主要用于治疗IgA肾病的药物。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全球IgA肾病患者人数由2015年的880万人增加至2020年的930万人,其中我国约占220万人,预计2030年全球患病人数达到1020万人,中国约达240万人;全球IgAN治疗药物市场,则预计从2020年的5.67亿美元增至2025年的11.96亿美元,2020年至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达16.1%。
受上述消息带动,手握耐赋康的云顶新耀也开始受到国内投资者的追捧。6月15日,云顶新耀暴涨54.01%,形成上市以来单日最大涨幅。
耐赋康是全球首个对因治疗IgA肾病的疗法。年报显示,耐赋康是云顶新耀在肾病治疗领域的支柱候选药物,由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生物制药公司Calliditas开发的口服靶向布地奈德迟释胶囊。2021-2022年,该药物先后在美国、欧盟获批上市,并成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50年来首款批准用于治疗IgA肾病的药物。
2019年6月,云顶新耀与Calliditas公司签订独家授权许可协议,获得耐赋康在大中华地区和新加坡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该协议于2022年3月扩展,将韩国纳入云顶新耀的授权许可范围。
耐赋康已于2022年11月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上市申请。在云顶新耀官方微信公众号今年3月发布的文章中,云顶新耀首席执行官罗永庆提到,“耐赋康有望在今年下半年获批上市”。
不过,耐赋康的价格不菲。云顶新耀证券部告诉时代财经,2023年4月,耐赋康落地海南博鳌的EAP项目,每月价格为2.36万元/瓶(规格:120粒),治疗9个月。患者通过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的“保肾赋康援助项目”,部分病人可获得补贴,补贴后价格为18600元/瓶。
6月29日,时代财经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新药新械咨询门诊处了解到,具体疗程具体时长需要由专家根据患者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服用9个月。以此计算,一个患者每年服用耐赋康的花费约21.6万元。
据云顶新耀证券部透露,在耐赋康进入商业化阶段之后,公司将积极进行医保谈判,希望在追求最大程度地满足临床需求的同时,在企业、患者、支付体系之间达成良性的、可持续的平衡。
“公司也已经在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创新支付手段。2023年5月,耐赋康被纳入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新版特药清单’,北京投保的患者可最高报销药费的60%;此外,耐赋康也已经被纳入昆明、山西等地的惠民保。”云顶新耀证券部告诉时代财经。
作为云顶新耀管线中最具潜力的产品,耐赋康获批之后是否能在药价和公司盈利间实现平衡才是关键所在。
罗永庆在今年6月举行的投资者交流会上指出,耐赋康的销售峰值有望达到50亿元。
核心产品依赖授权引进
尽管自今年6月以来经历了一波攀升,但云顶新耀的股价也再难回到巅峰。
2017年7月,云顶新耀由CBC集团(C-Bridge Capital,又称康桥资本)创立,专注于创新药开发及商业化。三年后的10月9日,云顶新耀登陆港交所,发行价为55港元/股,此后在市场行情高涨下,股价一路飙升至历史最高点的104.80港元/股。
但随着时间推移,资本市场对港股18A药企(指通过港交所18A章节规则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的乐观情绪逐渐消散,云顶新耀股价也开始跌跌不休。7月28日,云顶新耀报收22.85港元/股,相比历史最高点已跌去近八成。
作为康桥资本的一员,云顶新耀最显著特征在于其采用License-in模式运作。包括依嘉和耐赋康在内,云顶新耀现有管线中共有13款产品,除了1款mRNA癌症疫苗产品是自主研发之外,其他均来自License-in。
根据中信证券研报,License-in又称许可引进,是通过向产品授权方支付一定首付款,并约定一定金额的里程碑付款及未来的销售提成,从而获得产品在某些国家地区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等商业化权益,其本质是分工合作,即不同企业布局不同的研发阶段,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通力合作,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该战略让我们得以规避前期的科学及临床风险,并专注于已或相当接近获得监管批准及商业化,且极有可能成功的产品。”云顶新耀在招股书中提到。
高特佳投资业务合伙人于庆贞博士告诉时代财经,新药研发有三种模式,分别为自主研发、License-in,以及VIC(VC(风险投资)+IP(知识产权)+CRO(研发外包)相结合)模式,License-in是其中一种,需要企业有比较强的BD(商业拓展)能力、License-in后的临床开发能力和商业化能力。
“可以看到,云顶新耀License-in的能力是做得相对成功的,目前已有两款重磅药物,但后续如何推进重磅药物的商业化,是采取自建销售团队还是跟大药企合作,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于庆贞分析指出。
业绩仍亏损,商业化迎考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云顶新耀尚未盈利,收益由2021年的5.4万元增加至1280万元;亏损净额由2021年的10.09亿元减至2.47亿元;研发开支则较2021年的6.13亿元增加至8.10亿元。
“目前公司的各项业务都在稳步推进,很难给出一个盈利的时间表,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司拥有充足的现金储备,而依拉环素的商业化上市也将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云顶新耀证券部对时代财经表示,“同时,在未来两年内,公司还将推出其他三款重磅产品,其峰值销售潜力达100亿元,将进一步带来可观的营收和现金流。”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云顶新耀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银行存款为16.51亿元。
云顶新耀能否凭借依嘉和耐赋康这两款重磅药物向市场交出一份满意的商业化答卷,继而实现扭亏为盈,仍需市场检验。这也考验着云顶新耀在渠道铺设和销售团队搭建方面的能力。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云顶新耀的商业化团队共31人,分销及销售开支为约3.27亿元。而今年以来,云顶新耀一直在扩充公司商业化团队。
“我给成功商业化的定义就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最高效的投入,惠及最多的病人,这个就是成功的商业化,”云顶新耀首席执行官罗永庆在出席天风证券三季度策略会时表示,除了利用医保等渠道扩大产品可及性,还需要有创新的商业化模式来提升效率,不能重蹈传统的人海战术,这样很难盈利。
除了商业化迎考,2023年对于云顶新耀来说,另一个重大转变是,从授权引进模式逐步发展到兼具自主研发和业务拓展能力的双轮驱动模式。
云顶新耀证券部告诉时代财经,公司目前拥有一个超过50人的自研团队,在肾病、mRNA疫苗等领域开展了多个自研项目,其中在肾科领域进展最快的一款针对肾小球肾病的候选药物预计于明年进入临床。同时,云顶新耀还在积极挖掘mRNA技术平台的潜力,开发多款针对传染病和肿瘤的新型预防及治疗性疫苗产品,其自主研发的mRNA狂犬病疫苗项目已在免疫原性等临床前研究中取得积极结果,达到临床前概念验证的里程碑。
目前,云顶新耀的研发管线中进展相对较快的为cUTI(复杂性泌尿道感染)药物Taniborbactam、溃疡性结肠炎药物Etrasimod及PAH(肺动脉高压)药物Ralinepag,均已进入临床III期。其他如第二代Covid-19加强针EVER-COVID19-M1、肾小球疾病药物XNW1011(EVER001)、狂犬病mRNA疫苗等均处于临床I期或临床前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