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29日)早上醒来收到一条微信,出版人李人凡先生走了。
李人凡(1944年5月10日-2023年8月26日)李总——我经常提到的——广西教育出版社的原总编李人凡,一个性情中人,一个真才情的人!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我还一直期待着何时再相逢再畅谈。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中学生导读本》丛书,以我所知是首开了评点出书的先河,“同龄鸟”品牌后来还出了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点评本等。另外,我还帮着李总实现了“互动点评本”的奇思妙想,是找北京上海南宁等几所名校的老师帮忙的。清华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等当年参与评点的高中生,其中当有不少已经成了不小的人物吧。这几本书排版不易,也多亏了编辑邱方老师用心不惜力。
更有名的当然是《新语文读本》。记得李总最初听我电话里 “通风报信”时的极度兴奋,也记得他跟我说,他对老钱理群老师倾情倾力付出的钦佩,以及后来竟然无法署名主编的无奈,更记得他为了这套书亲力亲为在全国巡演推广,以及偶尔流露的不怕辛苦怕什么什么的叹息。
他曾经为了搞一套可以送审的语文教科书的方案和样章,先是在北京足足待了个把月,找北大的专家们选出了一批好文章。后来,李人凡找我、王荣生兄来上海继续做这事,又在我们学校河东食堂三楼的招待所里足足干了几十天!那是个冬天,那时老王还工作在宁波大学,来回奔波特别辛苦。记得我还找了默凡、桂华等老师来帮过忙。终于,好不容易搞出来完成了,后来却不知何故叫停了。但应该说李总也没有白干,我经常笑称那是荣生兄和我的“黄埔二期”,彻夜长谈得语文都快吐了,或者也是熟了。还有李总、刘大为老师和我等,也搞过好几天的语文对谈,也有劳春田兄整理出来了,虽然一直躺在电脑里,但思想碰撞或许也升华凝定了。
李人凡还是很早就出道的毛泽东诗词研究大家,他就是对思想、学术、知识有热情、有激情、有眼光、有定力,发自内心尊重知识,也尊重有真知的知识人,而自己也一心发愿成为那样的人,并身体力行一直好学善写,直到晚年。哪怕是生了重病之后,他满脑子的还是这些。
“我得了结肠癌,今年四月动手术,历经九个疗程,效果很好,十一日还去深圳讲座。在深圳抓了汉字德育实验课题,获得了广东特等奖。教育部还准备全国推广。现在又抓一个美育实践课题,也是冲刺特等奖而去。”——这是李总2021年12月18号给我的微信。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启动汉字研究新视野计划,两年后获得了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此工程一直坚持深度开发,相继推出古汉字智能检索,古汉字编程,汉字人工智能智库建设。在长达十多年汉字田野调查、汉字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2020年初期确定汉字结构认知的学理研究,学科理论建设的突破,提出了结构认知的理论模型,从而奠定了结构认知大字典的旷古工程学理支持。历时十多年完善了大字典的编纂。至今年中秋节收到了样出,真应了中秋团圆、圆满完成的壮景。前后历时30多年,这一浩大工程才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完美收官。四大卷,560多万字。前无古人地完成了汉字的基因图谱。庶几可告慰先人,报效国家,煊赫世界矣。”
——这是去年9月11号的,紧接着还有9月17号凌晨4点多的:“我打算在白裤瑶之后,再开辟一个领域:从文字发生学即字源学考据入手,解读诗经中的重大误读。这将是另一种诠释学尝试,且将开一代个性化阅读的先声。”
李总的有些念想或有“民科”之嫌,但他的赤诚与执着,尤其是真下力气真干,我一直是特别感佩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焰社长寄了一堆新书来,顷读吴俊解读鲁迅《朝花夕拾》系列文章,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几年离开北京、上海,蜗居广西,太落伍了!”——这是今年1月13号的,也是最后的微信,李总竟然在怪自己落伍,他没想到这是自己患病的两年。
李人凡(左二)、本文作者倪文尖(右一)、罗岗(左一)、季桂保(右二)合影于上海外滩,1999年12月31日。李总还帮罗岗兄和我完成了那套三本《90年代思想文选》的出版,现在可是绝版书。还有,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那个夜晚,1999年12月31号晚上到2000年1月1号凌晨,李总是跟上海的我们几位朋友在一起过的,从浦西到浦东,又回到了浦西。那晚上,开心的。一眨眼。
【逝者生平简介】
李人凡同志1944年5月10日生于广西宾阳县,1968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今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968年至1973年先后在环江县革委会、河池地区革委会从事宣传工作,1973年至1979年在南丹中学任语文教师,1979年至1984年在河池地区宜山师范学校任语文教师,1985年至1988年在广西人民出版社少儿室担任编辑,1988年5月任广西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1996年9月任广西教育出版社总编辑,2001年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7月退休。